微信自媒体进入躁动期寻找更多可能性上
微信自媒体进入躁动期:寻找更多可能性(上)
开个微信公众账号,写点行业分析或者八卦,微信网友一来一往互动,这本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。眼下,微信自媒体运营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。
“能坚持一年的自媒体人,是凤毛麟角;能坚持10年的自媒体人,是个伟大的人”。运营“鬼脚七”微信账号、在淘宝搜索就职的文德如是说。
在过去一年间,微信用户规模飞涨。微信公众平台本身的精准到达特性,使得微信成为一个天然的媒体平台。“一对多,自广播”,很多媒体人从微博等其他平台迁移,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体。
第一波尝鲜自媒体的群体来自近水楼台的TMT领域。一时间,从原来央视就职的罗振宇到程苓峰到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曾航,仅是财经媒体圈的账号已有30多个。他们开设了诸如“罗辑思维”、“云科技”、“移动吐槽”、“科技观察”、“山寨发布会”之类的账号。另一类账号则属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或者创业者。比如“鬼脚七”和“小道消息”。他们善于表达,有自己对行业的独特见解,有个人的写作风格,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号召力,可引发粉丝持续围观,是所谓的“魅力人格体“使然。
这期间,程苓峰的“云科技”账号收到唯品会、搜狐等公司陆续广告订单后,大大刺激了同行群体,一时间微信自媒体的商业化似乎近在眼前。出于共同发展壮大等目的,他们还发起了诸多自媒体联盟,以实现抱团生存。
对自媒体人而言,几个月的尝鲜,人们对微信媒体属性的探索,推广和种种商业化尝试似乎让人们微信自媒体的认识越发清晰。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对照下,已经有所心得的自媒体人在信心和担心的交织中,正进入一个躁动期。他们正企图克服种种困难,跳出比较单一的商业模式,寻找更多可能性。
不可错过的微信公众平台
必须说,在一个高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年代,躁动比迟钝似乎更保险一些。
2012年,微信用户一年间从1亿跃升到3亿,人们在微信上驻留时间增多,微信的媒体属性渐渐显现。
“不管是用户基数,还是社交关系链,很难有一个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,这几乎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初创业必须要借助的一个先发平台。”苏娟说。她在微信上开设了“她生活”女刊,主打女性的情感营销。
从去年下半年起,在新出现的微信公众平台上,平台运营者可自己排版,可是文字或者图片,每天向订户发送一次"微信",慢慢有了媒体的雏形。
某种程度上说,微信的媒体属性不是官方赋予的,而是依赖于用户的自发掘。从性质而言,尽管微博和微信都具有“一对多”的特点,但传播属性迥异。
微博是“广场”,微信是“会所”,有人这样形容微博和微信的区别。微博通过转发和评论可做到即时新闻的横向大范围传播。相比之下,微信信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,微信比微博精准且到达率高,微信更适合精准内容的点对点传播,两者各有千秋。
尽管无法像微博一样大面积的进行信息扩散,微信自媒体通过运营者的个人魅力依然积累了不少粉丝。
自2013年1月3日开始,文德在“鬼脚七”账号上推送文章,已经四月有余。截止到目前,“鬼脚七”的微信的订阅量达到67100多人。这四个月间,微信公众账号的订阅量最初每天为100人次,后来每天增长可达1400人次左右。现在文德不再刻意追求新增订阅用户,订阅数逐渐降低到1000人次以下。但他发现,订阅用户的忠诚度越来越高,目前每天收到的回复能在4000-5000个,多的时候能到8000个。
这样的增长态势无疑让自媒体人感到兴奋。
在投资人董江勇看来,以往困扰媒体人的一些问题在微信上已经不见了。他说,微信的传达方式已经降低渠道的门槛,加上既有的内容影响力,以及公众平台的优势,微信内容比以往更容易传播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
- [行业资讯]tractica预计2026年全球无人机商业服务收入达到227亿美元
- [行业资讯]第九届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开幕200多位台商参会参展
- [行业资讯]保护国内产业2017年我国将调整集成电路等进出口关税
- [行业资讯]河津要建立主导产业为铝深加工和煤化工的省级的开发区
- [行业资讯]佛山三水区仪器计量检测机构
- [行业资讯]ai人工智能芯片尚无公认评测指标公司开发成本增加
- [行业资讯]25公里长江主轴为屏武汉梦幻江城灯光首秀
- [行业资讯]春季再现招工热机床企业陷技能人才招工难
- [行业资讯]158家单位严重超标排放污染物被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
- [行业资讯]多措并举江西赣州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